今天是: 今日天气: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追记皖南医学院汪桐教授
发布人:杨会杰 发布时间:2017-03-22  浏览次数:413

  在皖南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里,倍受师生爱戴的生理学专家汪桐教授静静地躺在实验台上,继续他奉献医学的矢志,继续他教书育人的目标,他用无声的行动和伟大的情怀诠释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汪桐教授作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名师和皖南医学院首位遗体捐献者,用大爱诠释着生命的意义,用神圣的方式续写着教师职业的荣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汪桐教授为我们树立了永远的榜样,他的身上体现出的热爱教学、关心学生、孜孜不倦、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成为皖医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皖医人不竭的精神动力。

高风亮节的遗体捐献义举

  “我自愿捐献遗体给医学教育事业。首先凡能使用的组织器官、各角膜、皮肤等一律捐献。继而做病理学解剖,将有用的器官做成病理标本供教学使用。最后将遗体转给解剖室供学生解剖使用。在使用完后,将遗体火化,将骨灰交给我的家人。”这是2004年8月27日汪桐教授写给学校的遗体捐献申请书,质朴的语言、赤诚的情怀,震撼人心。在他70岁时,他就曾向学校表达捐献遗体的意愿,2004年8月,当安徽省红十字会在皖南医学院建立遗体(器官)接受站时,汪桐教授第一个报名捐献,开启了皖南医学院教职医护员工遗体捐献事业之先河。

  汪桐教授的儿子汪一江教授和汪一汉教授流着泪回忆父亲捐献遗体前后的点点滴滴。他们无法忘却三次家庭会议上父亲坚决的态度,更无法忘却父亲在去世前对捐献遗体的再三叮嘱。尽管在内心深处,他们不愿意接受父亲去世并已经捐献遗体的事实,但是他们理解父亲,他是一个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一生热爱的医学事业的人,是一名以身作则德高望重的人民教师,是一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秀共产党员。

  “活着的时候能够做一些对国家和人民有意义的事情,死后如果还能够为医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发挥最后的光和热,这是令我感到最快乐的事情。”汪桐教授这样对关心他的人解释自己捐献遗体的初衷。得知他签订了捐献遗体的协议,大家都为他的善举所感动。汪桐教授用无私的奉献,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用实际行动,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用一颗爱心,倡导了社会移风易俗的文明风尚;以人格魅力,感召了更多志愿捐献者加入到这个神圣的队伍中来。

  汪桐教授,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皖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科研处处长、老年研究所所长、生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八届理事会理事、安徽省第四届生理学会理事长。他1930年7月1出生在安徽蚌埠。抗战期间,因为流离失所,和哥哥姐姐跟着母亲逃难到贵州,后辗转回到蚌埠。流浪的生活、家庭的拮据、母亲的鼓励,使他格外珍惜上学的机会,学习勤奋刻苦。在他的笔记中,他这样表达自己求学的渴望,“我挑过水,烧过碳,当过茶房,赶过马车,艰难的生活让我强烈的意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人要靠本事吃饭,我最看不起不求实际、不劳而获寄生虫式的生活。” 1958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安徽医学院医疗专业,并留校任教。汪桐教授牢记宗旨,时时处处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为群众的利益鞠躬尽瘁,为党的事业呕心沥血。早在求学期间,思想上积极追求进步的汪桐教授就积极投身慰问灾民、服务民工等社会公益活动中。上世纪60年代初,汪桐教授参加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农村落后的医疗条件和心系人民的情怀进一步激发了他献身医学事业的壮志。来到皖南医学院后,汪桐教授带领着有志青年披荆斩棘、白手起家,先后组建皖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室。回忆起汪桐教授,人们无不钦佩他对教学工作的一丝不苟、对科研工作的大胆创新和对医学事业的赤子情怀。

让《生理学》课程变得娓娓动听

  一提到《生理学》这门课程,很多人会皱眉头,那些繁杂的图示和深奥的概念经常让初学者如坠云雾之中。但汪桐教授讲授的《生理学》却是个例外。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皖医学子都尊称他是皖医“四大名嘴”之一,争相去听他的课。刚下课,他就被同学们团团围住,而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回答,即使是对大专班的同学也不例外,直到下一堂课铃声响起,他才能抽身离开。他的学生潘群皖教授至今还记得他上课的情形,没有杂乱的图示,只有清晰的逻辑表述;没有枯燥的概念,只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幽默处令人捧腹,开怀后却又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那留在黑板上的文字和画图,就像是印刷出来的一样,清晰流畅。问及汪桐教授何以能让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答案是吃透课本、触类旁通。

  汪桐教授常常拿一桶水的理论提醒年轻的教师,不要成为教材的复印机,要吃透精髓;不要拘泥课本内容,要联系实际。在指导后学上,汪教授精益求精。他的学生杜武英老师说,当年她拿着自己的讲稿向汪桐教授请教,汪教授利用晚上和课余时间修改,一边修改一边指导,修改了三次才定稿。汪教授亲自听杜老师上课,直到可以完全放手了他才放心。曾经听过他课的姜国年副教授回忆说,汪桐教授上课语调柔和,却很有感染力,引人入胜;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引人深思。汪桐教授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学者,是热爱生活的语言大师,睿智幽默,严谨风趣,听他的课总是令人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汪桐教授把睿智和博学渗透于课堂内外。他的学生汪萌芽教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研究生入学考试时汪桐教授出的试题,其中有一道题是:“血钙降至6mg/dl时,临床上可能出现什么后果?与Ca++在兴奋传递和骨骼肌收缩过程中的作用有无矛盾?为什么?”攻读研究生学位后,汪萌芽教授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就是受到这道题的启发,撰写了《矛盾不矛盾——一道生理题的解题思路》发表在《中国医学生》杂志上。论文的结论是:形式逻辑和哲学原理对解答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矛盾律”和“排中律”为解答问题提供了突破口,“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质量互变”原理则引导了解答问题的途径,“同一律”则揭示了错误结论产生的原因。这哪是生理学试题啊!这分明是生活与哲学的统一呢!汪桐教授融会贯通的教学思想在这道题中可见一斑。

  1974年,汪桐教授创办了生理学教研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汪桐教授认真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开展观摩教学活动,还深入课堂进行随堂听课。在他的带领下,《生理学》逐步成为皖南医学院的优势课程。1986年,“生理学”学科获批成为皖南医学院第二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如今,虽然生理学教研室人员几经变迁,但汪桐教授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开创的教学传统始终未变,薪火相传。

  汪桐教授经常教导教研室的老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两手都要抓,他们犹如鸟之双翼,少了任何一个,教育教学工作都会受到影响。他在埋头针刺原理与经络实质研究的同时,从不放松对教学的研究。早在70年代,他就摸索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他自制了生理学教学幻灯片课件和模型教具,并在全国推广。在全国多次学术会议上,汪桐教授积极就如何改善和提高生理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交流了经验和做法。他撰写了很多富有真知灼见的教学论文,给广大教师以启迪。济宁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白波教授2008年来皖南医学院指导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时,念念不忘汪桐教授的教学论文。他说,如果不是因为受到汪桐教授教学论文的影响,他也许至今不会走上教学岗位呢!言辞间满是对汪桐教授的钦佩和感激。汪桐教授自制的教学幻灯片以及关于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的论文被评为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他的“强化教学手段,提高生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研究课题荣获安徽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独树一帜的“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学说”

  汪桐教授在科研工作上孜孜不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在30多年的生理学研究期间,他不囿于陈规,不拘泥传统,融西医研究与中医研究为一体。自组建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以来,他带领着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朝着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共同迈进,使中西医结合研究室得到快速发展,在教学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经络研究是国家和国际的重大生命科学的课题,汪桐教授在多年的研究中,深刻体会到经络研究是一项难度很大、探索性很强的研究课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执着坚韧的汪桐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经络研究领域艰难跋涉。通过反复实验,在证实了长反射在针刺效应、循经感传激发中的作用基础上,1977年,他提出了“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学说”,在国内经络实质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以后又不断用现代神经生理学证据进行论证和发展,对经络实质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学说,奠定了汪桐教授经络实质研究领域专家地位。1999年,胡翔龙在《中国经络研究十年》中对这一学说作了很高评价。

  汪桐教授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跋涉者。简陋的实验室里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为了一个数据,他周而复始,一遍又一遍重新实验;为了设计实验步骤,他可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操作、记录、核对、再操作、再记录、再核对……他以对科学负责,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开展科研工作,以忘我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摘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硕果。他主持了85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并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15篇,参加编写专著十部,其中《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是国内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生理学著作。1995年,由他主持的“针刺效应循经感传与二重反射短反射关系的实验研究”项目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他的论文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两项,有的论文被全文译成日语,在日本发表,参与研究《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为获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等奖的成员之一。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也荣获安徽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3年起,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10月,即将退休的汪桐教授受聘担任安徽中医学院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教授,进一步与同行合作,共同为阐明经络和脑的功能这一目标而继续探索。

  汪桐教授治学严谨,他从不轻率地开始某项研究。宣城地区人民医院的李阳春医师记得在白蚁研究过程中,他和汪桐教授一起去联系江西省鹰潭市白蚁研究所,汪桐教授深入研究所仔细了解白蚁的生长、防治情况,对其中的操作过程和产品的研发更是详细询问,不放过一丝细节。他查阅了《本草纲目》等各类医学著作,在报纸期刊上寻找白蚁研究方面的最新报道,并关注国际上关于白蚁研究方面的最新信息,在全面占有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汪桐教授才开始着手研究,在白蚁研究和药用研发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汪桐教授十分关注医学事业的发展,1987年,由他主持编制“安徽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规划”荣获了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担任安徽省生理学会理事长期间,他积极开展学会工作,加强与全国生理学会和各省学会的交流,扩大了安徽省生理学会的知名度,两度被省科协评为学会优秀干部。

  退休后的汪桐教授依旧活跃在教学科研阵地。他受聘担任皖南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给老年人开设营养学课程。1996年9月,因其在创办发展老年教育事业中成绩显著而被省老年大学协会评为全省老年学校优秀教师。即使是在身体不适、腿脚不便的情况下,汪桐教授也要坚持定期去生理学教研室走一走,了解教研室工作开展情况。为了掌握生理学研究最新进展,他不顾年迈体弱和行动不便,坚持乘火车参加全国生理学年会,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告诉教研室的老师,鼓励他们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德高望重的良师益友

  汪桐教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论是在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了高风亮节。一次,因患病而行动不便的汪桐教授出门打车,临下车前,他一遍又一遍地向出租车司机表达歉意:“真对不住啊!因为我行动不便,耽误你很长时间了!”下了车,他轻轻地关上车门。出租车司机被这位儒雅和善的长者所感动,一直注视着他走远了才把车子开走。

他的学生杜武英提起他,就像是在谈自己的父亲。她说,在学生眼里,汪桐教授既是一个严师,更是一个慈父。她忘不了在她遇到困难时,汪桐教授和他的夫人多次到她家和她倾心交谈,对她的生活提供帮助,对她的学术进行指导。汪桐教授对学生总是有求必应,生活上像父亲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嘘寒问暖;学术上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他们联系科研院所,为学生的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即便是学生毕业了,他也要通过电话了解学生们的生活、工作和学术情况。

  汪桐教授以人格魅力感染了很多人。从20多岁开始,他的家里总是聚集着不同专业的学子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汪桐教授博学而谦和,他总是耐心地倾听大家的诉说,为他们分忧解愁,帮他们出谋划策,为他们指点迷津,大家都乐意和他一起分享快乐,共同探讨人生。汪桐教授省吃俭用、衣着朴素,却从不吝啬对他人的帮助。每年的捐资助学或者救灾活动中,他总是出钱最多的人员之一。他从不苛求别人,即便是年轻人犯了错,他也以幽默的玩笑化解尴尬,以豁达的心胸委婉劝导,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帮助他们改正过失。他有很多学生,也有很多“忘年交”,人们愿意登门拜访他。和他交流,如沐春风,安详而快乐。他渊博的知识总能给人以启发,令人精神振奋。

  2010年12月17日凌晨6时20分,汪桐教授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80岁。他把一生献给了挚爱的医学事业,作为一名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生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后把身体献给医学事业,为人类揭开身体的奥秘和寻找医治疾病的良方做出最后的贡献。

  遗体捐献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受制于传统观念,这项事业目前仍举步维艰。汪桐教授感于遗体捐献对于医学教育的重要作用,身体力行,打破传统习俗,志愿身后捐献遗体,供医学教学和研究使用,以赤子之心和博大胸怀为后学上了最深刻、最感人、最生动的一课。汪桐教授的人道精神与日月同辉,博爱情怀与山河同在,奉献意识与天地共存,他在豁达洒脱中谢幕人生,在心地无私中彰显伟大。

                                 (陈抗震 任苔蓉 特约通讯员:张卉)

 

 
地址:中国安徽省芜湖市芜宁路2号 皖南医学院离退休工作处 邮编:241001 版权所有 电话:0553-3932339